教育部门解疑释惑:孩子开学家长如何“备课”?

本报讯 (记者曾聪虹)初三开学在即,备课家长们在感叹“神兽”终于回笼的教育解疑同时,心中也有不少问题想要了解。部门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释惑针对家长关心的孩开问题,一一给予解答。长何
问:开学前,备课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哪些准备?教育解疑
答:1.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返校前这段时间调整作息,恢复到正常的部门学习状态,避免紧张、释惑焦虑等情绪。孩开
2.家长要自律,长何同时要监督孩子在开学前连续居家观察,备课开学前尽量不出门、教育解疑不邀亲朋好友到家,部门每天完成健康监测,定时如实向班主任报告孩子体温检测及身体健康情况,如有异常,请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学校及所在镇(街道)社区(村)报告情况,不得谎报、漏报。
3.家长要根据学校和班主任要求,未雨绸缪,提前为孩子准备必要的生活物资、学习用具及防控物品,引导孩子掌握在校期间疫情防控物资短缺的应急措施。在校师生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家长最好每天为孩子准备两个医用口罩。(学校会备有应急口罩,主要是应急用,家长需要自行为孩子准备口罩。)
问:开学后,家长要怎么接送孩子?
答:每天进校前,家长必须为孩子测量体温,体温异常禁止入学。开学后,学生必须由家长“点对点”送达学校,建议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与社会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家长接送小孩必须佩戴口罩,遵守交通规则,不得在校门口聚集。家长、学生须支持和服从学校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严格遵守校园封闭管理的要求,家长一律不进校园。
问:开学后,孩子吃、住是否有安全保障?
答:各个学校采取食堂送餐、统一配餐、预约用餐、错峰用餐等方式,尽量避免集中就餐。根据就餐人数合理规划用餐区域,实行单桌同向就餐等。疫情期间学生不得参与校外托管机构或到社会餐饮行业就餐,一律由家长接送回家就餐或学校集体配餐。学校会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落实食品安全全程管控。做好生活饮用水日常卫生安全管理。
住宿方面,实行学生宿舍封闭式管理,每栋宿舍楼有专人24小时值班,落实进入学生宿舍实名验证、登记管理、体温检测和宿舍通风消毒等制度,建立突发情况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置可疑症状人员。有条件的学校整合宿舍资源,分散住宿,合理安排宿舍住宿人数,适度扩大学生集体宿舍床位之间距离。
问:孩子在学校需要注意什么?
答:学生要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错时作息、定点活动。必须坚持佩戴口罩,做到不扎堆、不串班、少聚集,分时分区开展课余活动、体育锻炼,减少聚集性、群体性体育活动,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注意个人防护,人多时候要等候;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室外体育活动后要及时洗手清洁;入校前准备好个人卫生纸、一次性塑料袋以收集个人产生的垃圾,并在下课后按要求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严禁随意吐痰,丢弃垃圾,将废弃口罩放置指定垃圾桶中;咳嗽、打喷嚏要用纸巾或胳膊内部遮挡,避免用手碰触口鼻眼。
问:孩子在学校出现体温异常等可疑症状怎么办?
答:学校经过体温复测和健康问询后,需进一步就诊的,应立即通知家长,由校医开具医嘱,家长签名后,第一时间在医务人员的陪同下,就近到发热门诊就诊排查。医务人员要及时向各学校反馈就诊情况。各学校要全程跟踪学生就诊情况,并按规范做好后续管理。
相关文章
- 随着国际比赛日的到来,中超联赛又进入了间歇期。作为大连英博最忙碌的一批球员,朱鹏宇、毛伟杰和阿利米再度入选国家队,三名球员有望代表球队出战,为国争光!在这个间歇期,为备战明年一月进行的U23亚洲杯,U2025-10-11
- 日前,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从下月起,泉州市将启动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缴费工作,集中参保缴费时间为2022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在集中参保缴费期内未缴费的参保人员可在2023年1月1日至12025-10-11
- 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出台首套房首付款比例降至两成 二孩或三孩家庭最高贷款额度提高10万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昨日下发通知,自2022年6月23日起实施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并提高二2025-10-11
- 抢抓机遇加快城市更新 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品质提升刘建洋调研推动城市片区更新改造1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建洋调研部分片区改造项目,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以更大力度推进全市片区更新改造。晋江市池峰路南延片区2025-10-11
中冠:8场同时开球!4队争2个直升中乙名额,8队抢5张淘汰赛门票
10月12日星期天)15:00,2025中冠联赛总决赛分区循环赛将迎来第7轮,也就是最后1轮角逐。由于是收官轮,事关冲乙走势,所以,本轮8场比赛同时开球,具体对阵如下:北区青海昆仑VS济南天盛北京通州2025-10-11- 俄罗斯塔斯社10月5日报道,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主持人扎鲁宾采访时表示,美国若决定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导弹,将破坏俄美关系出现的积极势头。在谈及自己10月2日在俄智库2025-10-11
最新评论